印度小伙跳棍子舞的电影剧情介绍: 《后汉书·蔡邕传》中有一故事,说的是蔡邕在陈留县做官时,于一个夏日赴友宴,宴所设在庭院树下,并有器乐相伴。过了一些时候,屏后的瑟音由平和清丽渐渐转为激昂。未久,气势更加高亢而含有杀意。蔡氏大骇,怕遭不测之祸,拟溜之乎也。主人见状问之,蔡氏直说原委,主人立即到屏后诘问鼓瑟者何以如此。乐手说弹奏中,忽见一螳螂欲捕鸣蝉,心中焦急不安,故形之于指。邕听罢即幡然醒悟。可见古人所谓弹瑟清心之说,也是要分不同的场合与环境的,若环境不济,不但引起弹者与听者的悲伤忧愁,还可能造成四面出击、八面刀枪、十面埋伏的恐怖悬疑效果,可谓与“清心”背道而驰也。
据考证,汉末之时,蔡邕所听之瑟已渐趋没落,至公元4世纪的南北朝时期(350年左右),一种曲颈琵琶由印度翻越喜马拉雅山,开始向东土流传,经过约250年的漫长历程,至隋唐时期在中国宫廷于一些贵族家庭和宴乐场所盛行开来,且风头劲健,深受王公贵族与士大夫的喜爱。到了盛唐时候,这种曲颈琵琶已从百乐中脱颖而出,成为举国喜爱的新贵,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即是其一见证。不过,瑟的地位虽然衰微了,但在民间还继续流传。比白居易晚出生41年的晚唐诗人李义山(李商隐)曾有一首《锦瑟》诗流传后世,诗曰:
Copyright ©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