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独家专稿 围绕在斯皮尔伯格新作《圆梦巨人》周边的,并不是一边倒的赞美,而多是一些批评。很多人认为,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对于罗尔德·达尔的原作进行了某种低幼化的处理。所以,在斯皮尔伯格的儿童电影序列中,影片不似《ET外星人》那般梦幻,也没有《丁丁历险记》的刺激,更没有《铁钩船长》的肆意。当然,他更加无法和《人工智能》这种俨然已经成为经典的“儿童影片”相提并论。
这些结论全部正确,而且令人无法指摘。可是,罗尔德·达尔的《好心眼的巨人》本身就是给五岁左右的孩子提供一种超现实和魔幻阅读体验的作品,所以改编而来的影片亦绝对不是成年人所“独享”的娱乐和消遣。本身就是交给孩子判断和享受的作品,非要用意义、情怀、主题这种大而不当的名词去限制,是更加错误的。也许,“美”的诉求需要大量的文本作为载体,需要精雕细琢;但是“美好”却是简单而易得的:蓝天、草地、白云、和煦的阳光、轻柔的微风、美好的梦境、没有吃人的巨人、没有歧视和伤害——这些都是美好的。
毫无疑问,罗尔德的原作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所力求的就是表达这么一种简单的“美好”。这样的美好,和人类“向善”的本性相若,与权力和邪恶想去甚远。即便是原作中最大的反派,那些吃人的巨人,也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蛋,他们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走上了歧途而已。而女王,则仁慈宽厚,没有戒备心理就接纳了苏菲和巨人,并且动用举国之力,保护了心智尚不健全——或者说对于美好尚有巨大期盼的孩子。
在好莱坞的范畴内,有能力动用庞大的机械工业,使用大量的资金来拍摄这么一部电影的导演,似乎只有斯皮尔伯格了。站在商业电影的角度上说,电影,是用视听化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的载体。这个载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人们在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是在欣赏电影的视听语言,而不是故事本身。假若观赏完一部电影,得到的只是文学的享受,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圆梦巨人》里,斯皮尔伯格用自己无可比拟的导演技巧以及丰富的场面调度经验将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故事描绘成了一整个值得信赖、令人向往的“异世界”。加上好莱坞一贯的工业水准,影片在视效呈现、服装配乐上已经做到了行业巅峰。片中“捕捉梦境”、“讲述梦境”的桥段,是整部影片的华彩,出色的光影效果,无与伦比的追光系统,将这个桥段塑造的如同梦境一般美妙——所以,对于《好心眼的巨人》这一本童话的视听化呈现,《圆梦巨人》属于好莱坞的顶尖作品。
也诚如斯皮尔伯格夫子自况,他是一个“既拍film(商业片)也拍movie(艺术片)”的人。在film《圆梦巨人》之前,他的movie《间谍之桥》所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冷战中的故事。在那个故事中,人们处在战争的危机之下,用良知和道德为人处世。无论是间谍还是斡旋的律师,每个人在这个故事中都文质彬彬地保持住了自己的操守和底线。而在《圆梦巨人》中,每一个角色,都透露出了一种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的本质。
苏菲天真、直率和勇敢;好心眼巨人的善良、温婉;女王在具有皇家风范的同时,又不失天真和烂漫;甚至是最大的反派,那些吃人巨人,也愚蠢的可爱。从《间谍之桥》到《圆梦巨人》,虽然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斯皮尔伯格对于人物的处理,他的作品序列中的价值观,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成年人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追求真善美,孩子在一场冒险的序列中寻找美好的人性——于是,一种“美好”的情愫,便在故事中显露无遗。
这并不是斯皮尔伯格未泯的童心,而是他对美和美好的不懈追求和多年如一日的展示。虽然《圆梦巨人》并不深刻,可是片中的美好故事和美好情感,足以抵抗这个世界的冷意。在一种“美好”情感的驱动下,《圆梦巨人》并不需要艰深晦涩的主题和意义。所以,一切基于意义和主题性的批评,都抵不过这种发自本能的美好……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