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执导的《师父》日前在影院热映
1905电影网讯 建立多元而成熟的类型片体系,向来被认为是电影“工业”的目标,而非普世对电影“学院”的期待,后者似乎更应该培养更多的怪才,去拍摄艺术表达高于观众认知的电影。正如薛晓路所说:“传统上,很多电影人会觉得拍类型片的是工匠,不会成为大师,所以会比较轻视类型片。”
近年来,这一观念因传统解构而被颠覆。随着电影市场的商业化程度加深,主力观众年龄层、阶层下沉,互联网资本渗透进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小成本类型片成为搏击市场的主力军。当然,从好莱坞等成熟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类型片本来就应该是撑起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
中小成本类型片的崛起,带来的意识改变就是工匠精神的回归,这也直接作用于学院派的导演。我们看到,今年薛晓路、曹保平、徐浩峰等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在电影市场交出的作品,都是非常纯粹的类型片。虽然这批“学院派”导演并未创作出新的类型片,但却为爱情片、犯罪片、武打片等原有类型赋予了新的生命,并在干净利落的类型片基底上,拥有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个人表达,其中最强烈的当属徐浩峰的《师父》。
徐浩峰——再造江湖
《师父》号称“再造江湖”,所谓“再造”,一是创作形式上的“文武合一”;二是独立于武侠片之外,把武打片当做行业电影来拍;三是为女性平反。
“文武合一”的显著含义是,在徐浩峰执导的每一部作品中,他都会兼任导演与武术指导,关于这种设定,徐浩峰这样解释:“现在港式的武术指导制度近似于联合导演性质,但我概念中的导演要负责全片的所有的镜头,才能有个人风格。”
第二层含义则是,徐浩峰的电影,既要拍武打动作,也要拍武行阶层的文化。在徐浩峰看来,1912年天津中华武术会成立前,中国几乎没有武侠文化,只有零星的描写。直到民国时期有武官之后,武行有了规矩,才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他对于武行文化的理解来源于这段真实历史,武打动作则是从小看姥爷等“北京顽主”打架而掌握。
一旦设定了真实的基础,徐浩峰的武打片就很明确地与传统武侠片区别开来,武打行当不再具有传奇性,而只是职业选择。在文本创作上,徐浩峰的小说也与传统武侠小说不一样:“金庸等作家是把武侠当政治小说来写的,有巨大的讽刺性,但是我做的这种武行小说和电影,是去讽刺性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对我来说,武行是现实存在的。”
受这些历史认知的影响,徐浩峰的电影还有对女性角色的再造。以往武侠片的女性角色的功能多为搭配感情戏,即使有地位高的女性,也往往是血缘关系下的尊崇。但《师父》中,蒋雯丽饰演的邹馆长接过了亡夫的工作,在能力上,她是与逝去的高手对等的,甚至是超越的。徐浩峰说,他想用邹馆长这个角色为女性平反。
至于为何有平反一说,大抵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有太多出于原始欲望而存在的女性角色了,读者的苛责也曾让徐浩峰主动表明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有人说,《师父》拍出了最美的宋佳,其实无非是释放了宋佳的自然属性。形容这种魅力时,徐浩峰说:“普通人与杂技演员相对时,生理上是不对等的。同样地,优秀的演员,你会感觉到神经敏感度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超越了掌控,就成为了别具一格的魅力。
曹保平——做电影不能什么都想要
作者性和类型性是电影创作中很难统一存在的两种属性,曹保平认为,在着手电影创作时,就要思考清楚,到底是想在类型片上做尝试,以期在商业主流上有一定成果,还是有感而发,想表达一些东西,“电影市场空前繁荣,也带来价值观的空前混乱,电影人在电影里什么都想要,这个其实是很难的。”
同属犯罪类型影片的《狗十三》和《烈日灼心》
相比上一部至今仍未公映的作品《狗十三》,《烈日灼心》是卖座的犯罪类型片,也得到了诸多奖项的肯定。而业界看到的是,犯罪电影在电影审查制度的尺度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但在曹保平看来,专注做故事可能是钥匙:“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还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故事上,让你的故事尽可能地去感染别人。当能感染审查的一方,他看待这个事情的方式可能就会有一些区别。如果你感染不了他,或者他进入不了你的故事体系,他就会很迅速地回到他的位置上,对心态会有一些影响。”
《烈日灼心》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曹保平说,他不喜欢电影的隐喻性太强,因为政治隐喻的表达都是在规避真实性和合理性,跳脱了故事本身,其实“一部电影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态度就够了,影片的触角如果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有所体味或感受,它就够了。”
薛晓路——正视真实存在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投资回报率较高的电影,制作成本2800万元,票房达5.18亿元。作为一部都市爱情片,它完全按照好莱坞模式操作:起用男神女神级主演,结合社会热点现象(“小三”、房价贵、代孕等),用女性视角看待问题、化解问题等等。
《北京爱上西雅图》从真实现象出发
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爱情片并不少,章子怡的《非常完美》、范冰冰的《一夜惊喜》无一不是请来了女性观众垂涎的男神,无一不把女主角拍得明艳动人。但问题是,它们对女性观众的讨好主要表现在女性的自恋以及对男性的脸谱化中,太像女主角的动态写真集,或者是女性的幻想画册,不真实、很矫作是通病。
《北京遇上西雅图》首先正视了真实存在的现象和人群,将女主角设置为道德有缺陷的“小三”,这在主流爱情片领域中需要勇气,这也是汤唯的角色体现的价值观遭到质疑的原因。可惜的是,这部影片之后,国产爱情片仍然充斥着《何以笙箫默》之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假发一样可笑。
剧本创作上,女主角避走他乡后,到与男主角产生爱的火花,比通常设定的时间要长了很多,片尾也刻意加入了女主角独立生活两年的的场景。身兼编剧的薛晓路透露,投资方也曾就这些地方提出质疑,但她坚持了下来,因为女性的成长才是她想要表达的主题。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n